2. 广东复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广东 东莞 523000;
3.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系,上海 200433
2. Guangdong F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., Ltd., Dongguan 523000, China;
3.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, Fudan University, Shanghai 200433, China
电缆沟是市政地下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常面临偷盗和野蛮施工的破坏行为。对这些设施进行全天候监控,可极大提高城市设施的安全性,减少盲目施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,避免人身伤害。因而需要引入一种智能的电缆沟线路监控技术,在电缆沟面临威胁时可以快速预警定位,而且针对不同的威胁行为能有效区分,为巡查维护工作提供参考[1-4]。电缆沟安全监控系统是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,并利用光纤实时采集周遭环境信号。通过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与模式识别,可以及时发现电缆沟中潜在的问题,判断入侵行为危险性的大小,实现有效预警、迅速采取措施,减少电缆沟破坏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。
模式识别是根据样本的特征用计算的方法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别。目前在光纤传感领域应用的模式识别方法种类较多:从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的角度来分,应用到的技术有滤波[5]、小波分析[6]、经验模态分解[7]、MFCC[8]等;从分类器的角度来分,主要有神经网络[9]、支持向量机[10]、随机森林算法[11]等。虽然很多报道中的模式识别方法都可以达到不错的识别率,但是很多方法存在着数据处理、运算步骤过于复杂的问题,另外一些模式识别方法与实际的报警系统结合并不紧密。针对以上问题,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光纤传感信号模式识别方法,即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缆沟监控模式识别方法。
1 基本原理 1.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传感技术,它利用光纤中光的相位、强度、偏振等会受外界条件影响的特性,对外界的振动、温度、应力、位移等参数进行测量。由于其独特的传感机理,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沿传感光纤连续分布空间内的应力、温度、振动等信息的监测,用这种方法可以替代成千上万个单点式传感器[12-13]。
外界振动通过“光弹效应”对光波的相位进行调制,光相位的变化可以通过构建Sagnac、M-Z、Michelson等结构的干涉光路进行检测。干涉信号的解调往往使用3*3耦合器法[14],干涉光通过3*3耦合器进入两个光电探测器,随后光电探测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,并且在硬件上进行去直流处理。由两个光电探测器探测得到的电信号具有如下形式:
$\left\{ \begin{array}{l} x(t) = A\cos (\varphi (t) + \phi ) \\ y(t) = B\cos (\varphi (t) - \phi ) \end{array} \right.$ | (1) |
式中:A、B为振幅;
由于
![]() |
图 1 4种扰动模式对应信号 Figure 1 Corresponding signals of the four disturbance modes |
样本预处理的流程为:首先,得到1 s内的相位还原信号的时域波形图,对其进行特定的图像生成程序转化,生成一张分辨率为320*160的三通道彩色图像,图像的深色部分为信号,浅色部分为空白背景,如图1所示;然后,将该原始图像裁减至310*70大小并转化为单通道黑白图像,目的是去除过多的无用空白区域,减少冗余数据。通过重新调整图像矩阵维度将新生成的310*70灰度图像转化为维度为(1, 21700)的向量,该向量经过归一化(使向量的模为1)后生成最终的样本,该样本就是输入BP(back pro-pagation)神经网络的样本,其维度对应了BP神经网络输入层的神经元数量。整个样本预处理的流程如图2所示。
![]() |
图 2 样本的生成与预处理流程图 Figure 2 Flow chart of sample generation and preprocessing |
BP神经网络[18]是一种按照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,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,可以用于模式识别、数据拟合等场景。使用最基本的全连接型BP神经网络可以完成上述样本的分类,BP神经网络结构由输入层、多层隐含层(中间层)、输出层构成,如图3所示。
![]() |
图 3 BP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Figure 3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BP neural network |
在本研究中选取的结构为两层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,从输入层至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依次为21700、100、50、4,其中21700对应了样本的维度。最终样本被分为4类,对应了输出层的4个神经元y1、y2、y3、y4,当y1为其中的最大值时,对应井盖开启的模式,y2、y3、y4分别对应了碰撞敲击、管线入侵、机械施工。
神经网络的训练通过Google的Tensorflow框架[19]实现(使用Python语言编写),使用softmax函数作为输出层激活函数,交叉熵函数作为损失函数,使用梯度下降法[20-21]进行优化。损失函数的表达式如下:
$J = - \sum\limits_{i = 1}^4 {({{\hat y}_i} \cdot \log {y_i}} )$ | (2) |
实验所用的电缆沟线路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光路、数据采集模块与监控软件。光感光路中包含光源、光模块、传感光纤等,当传感光纤受到扰动时,包含扰动信息的光信号经过数据采集卡转换为电信号,然后监控软件读取该电信号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。当线路中出现异常情况时,系统会发出报警信息,软件界面如图4所示。该软件是基于LabVIEW编写的,其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是通过主程序调用子vi文件实现的。因此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编写为子vi,即可将模式识别功能嵌入到电缆沟线路安全监控系统中,以实现实时的模式识别与报警。
![]() |
图 4 电缆沟线路安全监控系统报警界面 Figure 4 Alarming interface of cable trench line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|
具体的实现方法:首先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的权值与偏置参数从Python中导出,保存为vi文件,命名为para.vi;然后在LabVIEW中重建数据预处理程序与神经网络的结构,保存为vi文件,命名为pattern.vi,该vi程序可以对输入的信号进行模式识别,其程序框图如图5所示。在该程序中设定报警的阈值,可以实现无扰动或轻微扰动时不报警,只有扰动信号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识别。电缆沟线路安全监控系统的主程序对两路光信号进行实时采集、实时相位还原,每采集一秒钟的信号就会生成一张图片,这张图片会传递至pattern.vi中,pattern.vi对图片进行模式识别,并将报警信息传递到监控软件的界面上,即可完成实时报警。
![]() |
图 5 实时报警模块的LabVIEW程序示意框图 Figure 5 LabVIEW program block diagram of real time alarm module |
本文训练集与测试集采用均分的方式,每种样本选取25个作为训练集,25个作为测试集,共200个样本参与到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。经过将近1000次的梯度下降运算,最终训练集准确率为100%,测试集准确率为99%,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损失函数分别为3.177、7.532,梯度下降的过程如图6所示。最终测试集的准确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,并且损失函数下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,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对4种数据的分类。
![]() |
图 6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Figure 6 Training process of BP neural network |
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,将该模型嵌入到实时报警系统中进行识别。实验共采集了272个样本,其中井盖开启信号68个,碰撞敲击信号52个,管线入侵信号64个,机械施工信号88个。如表1所示,所有样本中最终只有5个判断错误,总体识别成功率为98.16%。判断错误的样本中主要是将井盖开启信号误识别为碰撞敲击信号,经过分析得出这可能是采样不完整导致的。通过端点检测[22]等技术重新调整采样开始的时间,避免同一个井盖开启信号出现在两帧不同的图像中,就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。
![]() |
表 1 四种样本的识别结果及正确率 Table 1 Recognition results and accuracy of the four kinds of samples |
在识别时间方面,该方法单个样本识别时间仅在0.023 s左右,加上信号采集的时间以及重新调整采样时间,单个样本的报警时间可以控制在2 s内,符合行业标准GA/T 1217—2015中光纤振动报警器的报警时间要在3 s以内的要求[23]。
该方法的本质是利用了光缆振动信号的时域特征进行模式识别。在该实时报警系统中,采样率是1 s内包含500000个采样点,而该方法实际上相当于对原始相位还原信号进行了降采样,最终输入神经网络时只用到21700个点,同时保留了信号的特征。用于训练的样本就是通过信号生成的图像,所以该方法具有简单、直观的特点。但该方法也忽略了振动信号的频域信息,导致多种振动模式叠加时容易出现误报的问题。在实际应用中,采用图像方法结合频域特征进行识别会使识别更加准确。
3 结 论本文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并结合图像分析与BP神经网络,提出一种有效的电缆沟安全监控模式识别方案。通过图像生成程序将每一秒的相位还原信号转化为图像,图像经过简单的处理后输入到BP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与识别,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嵌入到基于LabVIEW的实时报警系统中,即可实现四种模式的实时报警。该方法本质上是利用了光信号的时域信息进行识别,通过一些常用的算法就实现了较高的识别率,具有实现方法简单、识别速度快等优点,能对井盖开启、碰撞敲击、管线入侵、机械施工这几种行为进行有效识别,实验测试的总体识别成功率为98.16%。该识别方案还可应用到周界安防、光纤油管状态监测等领域。
[1] | 王毅轩. 光纤传感器在电缆沟安全监测中的应用[J]. 中国电业(技术版), 2015(9): 48–49. |
[2] | 王干军, 王荣鹏, 李红发, 等. 基于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技术的电力电缆故障点定位的研究[J]. 电力设备管理, 2019(4): 40–41. |
[3] | 周正仙, 田杰, 段绍辉, 等. 基于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原理的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技术研究[J]. 光学仪器, 2013, 35(5): 11–14. DOI:10.3969/j.issn.1005-5630.2013.05.003 |
[4] | 张海宽, 涂国栋, 李蔚, 等. 武汉电网光缆防外破探索及展望[J]. 信息通信, 2014(8): 177–178. DOI:10.3969/j.issn.1673-1131.2014.08.131 |
[5] | 张茉莉, 李艳霞. 基于模式识别的全光纤周界安防系统[J]. 激光杂志, 2017, 38(10): 65–68. |
[6] | 丁吉, 赵杰, 万遂人, 等.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光纤扰动信号模式识别[J]. 微计算机信息, 2011, 27(2): 163–164. DOI:10.3969/j.issn.2095-6835.2011.02.065 |
[7] | 曲洪权, 宫殿君, 张常年, 等. 光纤入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[J].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, 2019, 56(13): 130601. |
[8] | 彭和阔, 宋耀华, 王翦, 等. 一种应用于光缆外破在线监控的模式识别方案[J]. 光学仪器, 2018, 40(2): 56–61. |
[9] | 张威.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传感信号的模式识别[D]. 北京: 北京交通大学, 2011. |
[10] | 李敬东, 易丛琴, 田丰, 等. 基于SVM模式识别的光纤围栏入侵告警技术研究[J]. 光通信技术, 2015, 39(1): 50–52. |
[11] | 魏然. 分布式埋地光纤敲击信号识别方法研究[D]. 北京: 北京邮电大学, 2018. |
[12] | MASOUDI A, NEWSON T P. Contributed review: distributed optical fibre dynamic strain sensing[J].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, 2016, 87(1): 011501. DOI:10.1063/1.4939482 |
[13] | 王贺, 孙琪真, 李晓磊, 等. 干涉型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[J].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, 2013, 50(2): 020004. |
[14] | 刘畅. 3×3耦合器解调方法研究与实现[D]. 哈尔滨: 哈尔滨工程大学, 2012. |
[15] | SHEEM S K. Fiber-optic gyroscope with [3×3] directional coupler[J]. Applied Physics Letters, 1980, 37(10): 869–871. DOI:10.1063/1.91867 |
[16] | 肖倩. 稳定的长距离光纤分布式干涉测量技术研究[D]. 上海: 复旦大学, 2013. |
[17] | 吴红艳. 全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技术研究[D]. 上海: 复旦大学, 2007. |
[18] | RUMELHART D E, HINTON G E, WILLIAMS R J.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by back-propagating errors[J]. Nature, 1986, 323(6088): 533–536. DOI:10.1038/323533a0 |
[19] | ABADI M, BARHAM P, CHEN J M, et al. TensorFlow: a system for large-scale machine learning[C]//Proceedings of the 12th USENIX conference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. Berkeley, CA: ACM, 2016. |
[20] | 阎平凡, 张长水. 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[M]. 2版. 北京: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05. |
[21] | HAM F M, KOSTANIC I. 神经计算原理[M]. 叶世伟, 王海娟, 译. 北京: 机械工业出版社, 2007. |
[22] | 许海燕.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及其定位技术研究[D]. 上海: 复旦大学, 2011. |
[23] |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. GA/T 1217—2015 光纤振动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[S]. 北京: 中国标准出版社, 2015. |